170多年前,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给英国,但当年香港指的是哪里,范围有多大,双方的概念完全不同。在英国人眼里,香港就是整个岛,但对中方来说,香港只是一个小地方,香港不是整个岛的总称,香港就是指香港村。另,考虑篇幅问题,此篇文章分为三帖发表。
(相关资料图)
香港岛南岸黄竹坑旧围村口,黄竹坑旧围即昔日的香港村。(拍摄于2013年6月30日)
三、琦善与义律关于香港定义的争论
1、争论背景
鸦片战争初期,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南海,宣布封锁珠江,随即北上。于7月6日攻占舟山群岛的主要城市定海。8月9日到达天津白河口,义律作为英军侵华的全权代表向清政府投递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提出割地、赔款、增设通商口岸等无理要求。清道光皇帝极为震惊,派直隶总督琦善劝说英军“返棹南还”广东,并命其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与英方交涉谈判。
谈判从琦善于当年11月底到达广州起,至转年1841年2月26日琦善被革职锁拿解京,历时约三个月。中英双方用函以照会形式,往返七、八个回合。期间,英军于1840年1月7日攻占虎门口的大角、沙角,妄图以武力胁迫中方接受其条件。直到琦善与义律于1841年1月27日及2月10日分别在广东狮子洋莲花山及穿鼻洋蛇头湾两次面对面谈判,均无结果。而英方仅凭琦善“代为奏恳”并无签字及加盖关防的“协议”(即所谓“穿鼻草约”),即宣布已 “议定诸事”、“已有文据在案”,发出公告,并于1841年1月26日强行侵占香港岛。
2、争论始末
据《筹办夷务始末》记载,谈判大致经过如下:琦善于1840年12月11日照会义律,主动提出赔款白银500万两,对于增设通商口岸,表示“善为调解”。但对割地等则加以拒绝。义律于12月17日及12月28日、12月29日照会琦善,同意赔款白银600万两,对于通商口岸,坚持广州之外,浙江、福建再各开一处。对于割地则要求“予给外洋寄居一所,俾得英人竖旗自治,如西洋人(指葡萄牙人)在澳门竖旗自治无异”。并扬言所请条款若不答应,“议藉兵法办行”。1841年1月5日义律再次照会琦善“自从本日以后,就拟动兵相战”。1月7日,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随即第二天,义律照会琦善,提出将沙角给英国作为“贸易寄寓之所”,并声言以前所列各款,不能更改,限琦善三天内给予明确答复。如若不然“必然行兵交争”。琦善迫于英方的压力,1月11日照会义律说,沙角实难相让,愿照上年12月29日来文内“所称予给外洋寄居一所,代为奏恳”。义律接到琦善照会后,当日复照,表示愿以尖沙咀和香港代换沙角。“若除此外别处,则断不能收领”。1月14日,义律又照会琦善,要求“将尖沙咀、香港等处,让英国人主治,为寄居贸易之所”1月15日,琦善复照义律,表示尖沙咀与香港系属两处,只能“择一地方寄寓泊船”。义律第二天复照,不再坚持割让尖沙咀,要求“以香港一岛接收,为英国寄居贸易之所”。同时还要求与琦善面谈订约,但谈判尚在进行,条约尚未订立,英军就已经先行占领了香港岛。
为了使侵占香港岛合法化,1月27日,在双方第一次面谈中,义律出示他拟定的的条款(即穿鼻草约),要求琦善签字并加盖关防。其中第一条“香港之岛及港让与英国”。对此琦善没有答应。2月10日,在双方第二次面谈中,琦善拿出了自己拟定的条款,第一条是:“既经奏请大皇帝恩旨,准令英吉利国之人仍前来广通商,并准就新安县之香港地方一处寄居。应即永远遵照,不得再有滋扰,并不得再赴他省贸易,以归信实”。义律不同意琦善拟的条款,而要“坚求全岛”,这次会谈仍无结果。
3、争论焦点
纵观整个谈判,在割地、赔款、增设通商口岸三个主要问题上,割地是双方争论的焦点。双方的争论有两个,一是义律要求割让,琦善坚持寄居(暂借);二是义律要求割让香港全岛,琦善坚持只是寄居香港地方一处。从中可以看出,琦善与义律对香港定义的认识存在着根本分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这是因为,从中方来看,“香港”就是专指香港岛西南一隅的一个渔村和港湾,而绝非代表全岛。
对于这一点,根据《筹办夷务始末》记载,琦善在12月28日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可以得到印证。琦善称“至于香港地方,奴才先已派员前往勘丈,俟奉旨准行,再与该夷酌定限制”。琦善所说的“香港地方”,是指香港岛一隅,因而才有“勘丈”、“限制”之说。另外,在两广总督祁贡和广东巡抚怡良奉旨调查琦善罪行给道光帝的奏报中说的更为清楚。该奏报说:“现据署大鹏协副将赖恩爵称:该夷前求香港与之寄居,意不重在香港,而重在裙带路与红香炉。名则借求香港,实则欲占全岛”。
相反,从英方来看,从其最初认识香港始,香港就是香港岛的总称。无论是其文献记载,还是其绘制的地图,皆是如此。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一位名叫波尔塞(Borger Aunguste)的法国画家途经香港,当年他所绘的版画及日记被保留至今。在他画笔下的海港樯帆如林,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当时英国船只已大量停泊香港。而其日记,在提到香港岛及海港(指今维多利亚海港)时,他用“bay and island of Hong Kong”并称。可见,当年不仅英国人,就连法国人在内的西洋人,所指称的香港是指整个海岛而言。
(写于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