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山族群族分类研究(全文)_每日速看
2023-06-22 11:38:45 个人图书馆-大成教育图书馆

摘要:台湾作为我国的固有国土,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大陆将台湾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族”,但台湾高山族系统内部由于地域、语言、风俗习惯等原因分为14个小群族。通过文献资料法分别叙述了台湾高山族各小群族的人口居住情况、地理环境及风俗文化,以期让大陆人民更加了解台湾高山族。

关键词:台湾 高山族 群族分类

1.四大群族


(资料图)

阿美族是台湾高山族人口最多的的族,约有15万,主要居住在花莲县北部的奇莱平原至台东、屏东恒春半岛等狭长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区。传统的阿美族为母系社会部落,以祖母为中心生活,能歌善舞。阿美族每年七八月份,都举办热闹的“丰收舞祭”,主要用来感谢神灵与祖先赐予丰收,同时以此来迎接各年龄阶层的新成员,并借以传承文化、联系感情。阿美族每年会举办“天地祭”“播种祭”“驱虫祭”,主要都是为了祈求上天,赐予更美好的生活。生活在沿海平原的阿美族,捕鱼是其生存方式之一,所以每年的“捕鱼祭”和“海祭”是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拜大海、祭龙王,祈祷一年四季风平浪静,渔获丰收,是一种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

泰雅族是仅次于阿美族的第二大族,约有9万人,但其分布面积却是最广的。他们散居在台湾中部南投县埔里至花莲县连线以北的整个山区,范围达到八个县、市,而且多数人聚居在海拔一千米至两千米的深山里。所以传统泰雅族是以狩猎和山田焚耕为主要生产方式。“gaga”是一种社会规范,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的戒律,触犯了“gaga”表示触犯了禁忌,可能受到神灵的惩戒。遵守同一“gaga”的人,每年共同祭祀。泰雅族有“祖灵祭”“丰年祭”,会演出古老的“出草”习俗,跳狩猎舞。

排湾族人口约7万,居住在台湾南部屏东县的8个山地乡与台东县大武太麻里乡。传统排湾族等级制度森严,分贵族、士和平民三大阶级,首领由最强势和历史最悠久的贵族宗家担任,称特权阶级。排湾族是与外界接触较早的群组,思想比较先进,具有不分男女性别由长嗣继承财产的文化特质。排湾族“五年祭”是台湾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

布农族是具有极强的活动力和广泛的移动率的一族,分布范围仅次于泰雅族,同时也是最能适应山地气候的一族。人口约有4万余人,现散居在横跨中央山脉两侧的南投县、高雄县、台东县、花莲县的九个乡。布农族有著名的“射耳祭”,也称“打耳祭”,部落中的男子从小孩到大人,每个人都象征性地以箭射兽耳,以祈求部落中的男孩能成为布农族的勇士,并祈求来年猎物丰盛、一切平安。射兽耳的仪式是不准女性参加及观礼的。射耳祭举行之后有祭枪的仪式,最后是举行夸功宴。

2.各小群族

赛夏族只有七千多人,居住在台湾北部中央山脉西侧新竹和苗栗县交界的五百米至一千米的山区,是台湾山区各族中人口较少,分布范围最狭窄的一族。分为南北两支,以鹅公髻山和横平背山的脊线划分,北部群与泰雅族杂居,南部群与客家人杂居。两年一次的“矮灵祭”是其主要祭祀活动。

邹族是在1998年由“曹族”改名而来的,所以早期的文献都是以“曹族”出现的,人口约七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嘉义县阿里山乡,其次为高雄县三民乡,另外还零星分布于高雄县桃园乡、南投县信义乡境内。多居住于海拔较高的深山里,与外界的接触较少,以山地耕作为基础,兼以狩猎、捕鱼。邹族人生活简朴,但非常重视祭典,人人能歌善舞。

卑南族主要居住在台东县以南的卑南乡,有1万多人口,大多数生活在平原地区,正是这个原因,卑南族接受汉族的文化及农耕技术较早,农业较发达。卑南族具有特色的会所制度,实施斯巴达式的军事教育。传统的卑南族在社会组织结构中与阿美族一致,为母系继嗣法则,长女为继承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男祭师已成为族内领袖。

鲁凯族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脉的东西两侧,居住在台东县卑南乡、屏东县雾谷乡、高雄县茂林乡,人口过万。卑南族与排湾族相似之处颇多,也有等级制度,分为头目、贵族、勇士与平民。以农耕为主,但农耕技术较为落后,多数家境贫寒,农闲时的狩猎十分重要,所以鲁凯人练就了十分娴熟的狩猎技术。对于鲁凯人来说,“播种祭”“丰收祭”“收获祭”非常重要,每年八月举行的“收获祭”热闹非凡。

达悟族居住在兰屿岛上,原为“雅美族”,约有四千多人,是非平地又非山地的群族,是唯一一个具有冶金技术的群体,也是保存传统文化成分最多的一支群族。由于靠海居住,捕鱼是其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为了捕鱼而发展了精良的造船技术——拼板舟。重要祭典包括“小米丰收祭”“飞鱼祭”和“大船下水典礼”,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船文化、海文化。

邵族人口最少,不足千人,居住在南投县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和水里乡顶村的大平林。原被错归为邹族,邵族人信奉“祖灵蓝”,这一信仰是维系邵族人凝聚力和民族认同的依据。经过邵族长老的不懈努力,于2011年定为台湾高山族第十族。邵族的祭祀活动有“播种祭”“狩猎祭”“丰年祭”,“公妈篮”为其供奉对象。

噶玛兰族主要分布于宜兰、罗东、苏澳一带,以及花莲县附近、东海岸的丰滨乡、台东县的长滨乡等地,人口约3000人,原是平埔族的一支。社会组织结构为母系制度,巫师皆为女性。一直被半强迫依附于阿美族,但因语言文化和祭典活动皆不同,从1980年开始,噶玛兰族人开始了自己的寻根活动,并于2002年正式获得官方的接受,成为台湾第11个群族。太鲁阁族和赛德克族同是从泰雅族分割出来的群族,太鲁阁族约有2万余人,在2004年获得官方的承认。赛德克族约有6千多人,在2008年获得官方的承认。撒奇莱雅族是从阿美族分割出来的群族,约有1万多人,在2007年获得官方的承认。这些近年来一直在努力争取获得承认的群族,他们热爱自己的文化,希望能通过“正名”来挽救、传承和发展宝贵的民族之基。

参考文献:

[1]王同力.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01:112-119.

[2]陈国强.高山族来源的探讨[N].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61.02:104-1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上一篇: 摇篮 18期

下一篇: 外在既美,人性尤善

头条 · LIKE